島語文集

無所不在的童年「情感忽視」(中)

文 / 曾威豪 諮商心理師 我們常說,了解就是療癒的開始,面對童年情感忽視帶來的影響並不好受 然而從認識它、理解它是怎麼發展而來的 或許會幫助我們卸下身上的重擔,不用一直扛著身上發展出的盔甲辛苦活著 相信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接下來,讓我們來認識可能的成因與何以會如此 來找出適合的解決方法吧! 情感忽視的成因有哪些? - …

傾聽心靈的旋律 讓對話成為幸福的樂章

文 / 諶冠年 諮商心理師 人際溝通的藝術:傾聽不只是點頭與微笑 - 你是否也曾這樣,當朋友傾訴時…

小時了了,是祝福還是詛咒?

文 / 彭韡 諮商心理師 成績好=人生順遂? - 如果你是那種從小被稱讚聰明、成績優異,總是考進前段學校的大人 現在卻在職場上,感到困惑、焦慮、甚至挫折…

時常覺得悶悶不樂,我得到憂鬱症了嗎?

文 / 王紹洹 實習心理師 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懷疑,感到心情低落是正常的 但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 當你覺得心情憂鬱,通常是因為遭遇到特定的事件引起 例如:考試表現不如預期,或與家人朋友發生爭執 而感到心情不太好、有些煩悶 這種心情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兩週 平時也能維持正常的作息,也可透過自我調整來改善 比如說吃一頓好吃的大餐,或是出門走走 或許就會覺得心情好多了 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 - 然而,憂鬱症不一定能找到明確原因 常見的情況是覺得情緒低落、暴躁或是容易生氣 並且這些情緒通常持續超過兩週 也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注意力 例如:當我們正在辦公室上班或正在教室上課 但是卻覺得很難集中精神 - 憂鬱症也可能使人難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 因此吃不下、食慾減退 或是明明睡了整天卻仍然昏昏欲睡 也不想做其他的事情 甚至可能出現想傷害自己的念頭 內心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這樣的狀態難以透過簡單的方式來改善 而需要專業的幫忙 打破迷思,正視憂鬱症 - 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罹患憂鬱症 與能力無關,也不是軟弱的表現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、可治療的疾病 不只是心理疾病,也可能是我們的生理、大腦生病了 因此需要醫師專業診斷 透過穩定服藥加上心理治療、心理諮商的協助 有機會改善憂鬱症狀的干擾 恢復原有的生活,降低復發風險! 建立自我覺察機制 - 我們平時可以透過「心情溫度計」等工具關注自己的情緒 保持對自我身心狀態的良好覺察喔! 如果你感到困擾超出掌控 請勇敢、耐心的尋求專業協助、尋找合適的方法 照顧身心健康是一種責任,更是一種溫柔對待自己的方式 你並不孤單,讓我們一起與情緒共存 …

無所不在的童年「情感忽視」(上)

文 / 曾威豪  諮商心理師 無所不在的「情感忽視」 讓我們一起來撫平,深埋在童年時期的隱形傷口 - 你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? …

失望,也許是盡頭的轉折處

文 / 游千慧  諮商心理師 「我不想要再努力了!」一句看似生氣的語言 其實背後藏著許多失望的經驗與感覺,不論是對自己或朋友的失望 有時候這種感覺會影響一整天或是很長的日子 也可能不斷延續地在腦中影響生活瑣事或判斷力 然而 失望與我們內心的期待其實有著高度的相關性 也是生活中發生改變的契機與階段 雖然在感受上不太舒服,但我想我們能從中找到一些可以面對的方向: 一、觀察內心的感受,允許情緒 - 也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「發生這些事,我的感受是什麼?」 需要 先將「怎麼面對」暫時放在旁邊,我們可以先允許自己有感覺 比方說:可以難過、可以生氣、可以想哭的時候就釋放情緒 二、期待落空時,分辨情緒與內在渴望 - 產生負面的情緒意味著對事情有相當程度的在乎 也表示內心有個期待或是渴望被發生的方向 然而這些都是真實的感覺,因此不需要迴避這些感受 反而可以問問自己 「希望事情是往哪個方向?為什麼?」 三、調整期待與評估目標,找到平衡點 - 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期待與現實中的需求是否有落差 假設對方的需求是達到把事情做完即可,自己的需求是把事情做好 因此我們需要想到方向是: 「該怎麼把事情做好又達到心中可以接受的範圍?」 失望的感覺,是生活中不停會反覆出現的經驗 - 因為 失望的感覺,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重新看見不同的角度 與切入點 而當我們有辦法在絕望的盡頭中找到另一個可行的出口 也代表著你已經開始想要替自己努力跨出一步了 …
預約諮商
App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