島語文集

時常覺得悶悶不樂,我得到憂鬱症了嗎?

文 / 王紹洹 實習心理師 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懷疑,感到心情低落是正常的 但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 當你覺得心情憂鬱,通常是因為遭遇到特定的事件引起 例如:考試表現不如預期,或與家人朋友發生爭執 而感到心情不太好、有些煩悶 這種心情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兩週 平時也能維持正常的作息,也可透過自我調整來改善 比如說吃一頓好吃的大餐,或是出門走走 或許就會覺得心情好多了 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 - 然而,憂鬱症不一定能找到明確原因 常見的情況是覺得情緒低落、暴躁或是容易生氣 並且這些情緒通常持續超過兩週 也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注意力 例如:當我們正在辦公室上班或正在教室上課 但是卻覺得很難集中精神 - 憂鬱症也可能使人難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 因此吃不下、食慾減退 或是明明睡了整天卻仍然昏昏欲睡 也不想做其他的事情 甚至可能出現想傷害自己的念頭 內心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這樣的狀態難以透過簡單的方式來改善 而需要專業的幫忙 打破迷思,正視憂鬱症 - 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罹患憂鬱症 與能力無關,也不是軟弱的表現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、可治療的疾病 不只是心理疾病,也可能是我們的生理、大腦生病了 因此需要醫師專業診斷 透過穩定服藥加上心理治療、心理諮商的協助 有機會改善憂鬱症狀的干擾 恢復原有的生活,降低復發風險! 建立自我覺察機制 - 我們平時可以透過「心情溫度計」等工具關注自己的情緒 保持對自我身心狀態的良好覺察喔! 如果你感到困擾超出掌控 請勇敢、耐心的尋求專業協助、尋找合適的方法 照顧身心健康是一種責任,更是一種溫柔對待自己的方式 你並不孤單,讓我們一起與情緒共存 …

無所不在的童年「情感忽視」

文 / 曾威豪  諮商心理師 無所不在的「情感忽視」 讓我們一起來撫平,深埋在童年時期的隱形傷口 - 你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? …

失望,也許是盡頭的轉折處

文 / 游千慧  諮商心理師 「我不想要再努力了!」一句看似生氣的語言 其實背後藏著許多失望的經驗與感覺,不論是對自己或朋友的失望 有時候這種感覺會影響一整天或是很長的日子 也可能不斷延續地在腦中影響生活瑣事或判斷力 然而 失望與我們內心的期待其實有著高度的相關性 也是生活中發生改變的契機與階段 雖然在感受上不太舒服,但我想我們能從中找到一些可以面對的方向: 一、觀察內心的感受,允許情緒 - 也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「發生這些事,我的感受是什麼?」 需要 先將「怎麼面對」暫時放在旁邊,我們可以先允許自己有感覺 比方說:可以難過、可以生氣、可以想哭的時候就釋放情緒 二、期待落空時,分辨情緒與內在渴望 - 產生負面的情緒意味著對事情有相當程度的在乎 也表示內心有個期待或是渴望被發生的方向 然而這些都是真實的感覺,因此不需要迴避這些感受 反而可以問問自己 「希望事情是往哪個方向?為什麼?」 三、調整期待與評估目標,找到平衡點 - 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期待與現實中的需求是否有落差 假設對方的需求是達到把事情做完即可,自己的需求是把事情做好 因此我們需要想到方向是: 「該怎麼把事情做好又達到心中可以接受的範圍?」 失望的感覺,是生活中不停會反覆出現的經驗 - 因為 失望的感覺,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重新看見不同的角度 與切入點 而當我們有辦法在絕望的盡頭中找到另一個可行的出口 也代表著你已經開始想要替自己努力跨出一步了 …

紓壓不是讓壓力停止,而是允許壓力的同時也能夠找到舒緩的方法

文 / 黃傳益  諮商心理師 無論是在周遭親朋好友或是諮商工作中的當事人 都好常聽到:「壓力好大喔~哪怕放假了 還是會不斷想到讓自己感到壓力的事情 像是會一直擔心待辦工作不斷增加、公司會不會打電話來…」 越用力不去想,壓力反而越清晰 ? - 心理師:「所以即使放假了,身心好像根本沒辦法獲得休息,所以讓你壓力好大!」 當事人:「對啊!我也都要自己不要去想,可是就是會無法不去想啊~該怎麼辦?」 心理師:「感覺讓人痛苦又挫折」 - 其實這就是一個 心理反應叫做「思考抑制」 你越用力不去想,它反而越清晰、越不斷出現在心裡 而這可能也反映出我們的身心負荷已經過高了 導致大腦或內心都被我們訓練成需要不斷思考跟壓力有關的事物了 允許壓力的發生,反而能讓我們能活在當下 - 所以或許我們可以先嘗試告訴自己 「允許壓力事物可以出現,但我也能持續做當下正在做的事情」 思考抑制會讓我們想要壓抑的事物更被凸顯 所以或許可以學習圖片中的狗狗雖然身處寧靜的咖啡廳 但哪怕腦袋與內心彷彿不斷提醒我們置身火海 我們也可以告訴自己一聲:「啊~這咖啡真香!」 - 越想壓抑壓力,壓力反而越強;試著接受它,才能真正減少影響 …

出不了門的孩子

文 / 島語 心理師 越來越多孩子選擇待在家,拒絕上學和社交 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學習壓力、情緒困擾或大人的期待過高 如何理解並幫助孩子走出這段低潮期,重拾自信與勇氣? 一起來看看怎麼陪伴孩子度過這個難關 窩在家的孩子,發生了甚麼事? - 繁忙的社會中,越來越多的孩子只願意待在家 拒絕上學、社交、甚至不願出自己的房門 - 大人們千方百計希望拉孩子一把 但常常陷入拔河、衝突不斷 更多時候,擔心孩子未來一蹶不振 待在房裡的孩子,到底在想什麼? 他真的什麼都不在乎嗎? - 孩子窩在家並不好受, 知道自己該出去,但就是出不去 知道大人很生氣,但就是沒辦法讓大人滿意 - 手機、電腦可能是當下最快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看著3C就不用一直煩惱這些令人焦慮的事 那道打不開的鎖,鎖在心頭 - 窩在家以前…

我們都會好起來的

文 / 李郁琳 臨床心理師 最近在看韓劇《低谷醫生》時,劇中的身心科醫師講了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: 他告訴女主角漫長的回診終於可以畫下句點 在送她離開診所時,女主角環顧診所四周 看到許多如同她一般來診所尋求協助的人們 醫師說:「就如同想看書會到圖書館,想看畫會到美術館一樣 這些人都是想變健康才來這裡,所以他們都會好起來的……。」 - 女主角問,什麼叫做「好起來?」 醫師做了一番回應,但部分用字遣詞我不完全認同 我覺得應該是翻譯的落差 所以我加入自己的想法 相信自己,有能力去面對 - 稍微修改了一下:「好起來,是指願意接納或承認現狀 相信即使未來可能又會遇到不好的事情 但沒關係,我也有能力去承受或面對 如果好起來了,就會這樣相信,相信自己是有能力面對的」 懷疑自己真的好起來 - 我在諮商室遇到很多身心俱疲的個案 他們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有好起來的一天? 我對此抱持樂觀,因為對於懷揣不安 但仍勇敢踏進諮商室 努力想讓自己健康的人來說 這份動機非常強烈,也很不容易 成為盟友,看向朝陽 - 而我,願意成為你們在走向身心健康這條路上的盟友 希望你們也能相信 就算現在心情在低谷,也終有機會看見朝陽 …
預約諮商
App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