島語文集

你一直撐著,不是因為不累,而是太習慣扛

撐住,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- 當家裡有一個人比你更需要被照顧, 你便默默把自己活成「不需要麻煩別人」的樣子 你學會觀察、體貼,了解別人的期待, 努力把一切做到好,不讓人失望 你也總是很努力,把壓力、害怕或難過的感覺收好, 不讓自己成為他人的負擔 越懂事,越容易委屈 - 可是越是這樣,心裡卻越來越委屈 你不吵不鬧,只能默默等待,有人能發現你的辛苦 可當真的有人靠近、問你「你還好嗎?」 你卻笑著說「沒事」,讓別人安心,也讓自己繼續撐住 甚至對自己說:「這是我選的」 但你心裡知道,要討拍、要求救,好難好難 這不是脆弱,而是太堅強的副作用 - 可是越是這樣,心裡卻越來越委屈 你不吵不鬧,只能默默等待,有人能發現你的辛苦 可當真的有人靠近、問你「你還好嗎?」 你卻笑著說「沒事」,讓別人安心,也讓自己繼續撐住 甚至對自己說:「這是我選的」 但你心裡知道,要討拍、要求救,好難好難 你也值得被照顧 - 你值得好好地休息 允許自己在某個時刻,放下「堅強」的標籤 讓自己也能被照顧、被理解。 當你慢慢鬆開那份過度用力的堅強, 疲憊與孤單也能逐漸退去, 在意你的人,也才能真正靠近 讓陪伴成為起點 -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照顧自己 沒關係。你不需要一個人撐下去 讓諮商陪你走一段,以自己為重 學會好好照顧這個從未被忘記的你。 …

回家很累? 不想面對家庭紛擾?—— 從傷痕的「代間傳遞」來看

文 / 張育慈 實習諮商心理師 和父母相處總是感到疲憊? 離家已久,仍對家庭有複雜的情感? 關係裡,總是充滿熟悉的痛苦? 縱使我們已經「逃離」了家裡 家庭的陰影與光芒仍舊如影隨形…

AI時代下,如何認識自我

文 / 王慈恩 實習諮商心理師 我是誰?我從哪裡來?我要到哪裡去? 關於這三大哉問,邀你一同探索 有人曾問希臘哲學家泰勒斯:「何事最難為?」 他回答:「認識你自己。」 為什麼「認識自我」如此困難? 因為「自我」是隨著時間,不斷建構的歷程 自我有許多面向,也許我們一生的課題,就是好好認識自己 當我們開始認識自己,便能: - …

照顧者的自我照顧

文 / 曾慧燕 諮商心理師 過去服務身障者或長照的家庭時 深深感受到照顧者的心力負擔 然而照顧者不限於上述兩種類別 當一個人置身於家庭,成為一份子 - 有時候需要支持家庭經濟、代理父母職、協助處理家務和打理......等 都可能是照顧者的另一種型態 重要的是照顧人之餘,我照顧了自己了嗎? 自我照顧不容易 - 自我照顧聽來稀鬆平常,卻是不容易的事 因為忙碌、因為習慣、因為環境 催促著我們不斷地前進,像是齒輪一般運轉再運轉, 心想著「太多事情需要處理了」、「若我不處理誰來處理」、「家人需要我」等 種種責任和內在對話使人打起精神過日子 久而久之可能出現耗竭或煩躁 難以負荷 - 如何有意識地關照個人的身心靈? 走得長遠的力量 - 那就是 認識自己的情緒與需求,敘說心中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的結果 懂得表達或求助直到跨越困境 - 讓自我照顧成為照顧他人的前提,才能真正走得長、走得遠 感到能力有餘,生活安適滿足 …

永遠年輕?或許,我們更渴望的是活得真誠 —— 從〈Forever Young〉談「青春、死亡與意義」

文 / 諶冠年 諮商心理師 關於這首歌,也關於那個時代 1984…

家庭像是潘朵拉的盒子,可能跑出秘密與創傷,卻也留下希望

文 / 黃傳益 諮商心理師 現代父親的樣貌:育兒關係的新力量 - 家庭關係是心理諮商中很重要的主題, 因為當我們出生時, 第一個接觸到的人與環境就是家庭與家人 潘朵拉的盒子 - 對許多當事人來說, 一開始可能並不認為家庭對於自己身心狀態有直接影響, 但是一打開猶如潘朵拉盒子的家庭關係議題後, 卻可能呈現出帶給當事人巨大影響的黑暗面… 黑暗中的陪伴 - 盒子裡面裝的可能是經歷了家庭暴力的早期童年、 家庭關係中的不被看見與不重視, 甚至是受到不當性對待的過去, 而令我感到更心碎的是, 看著面無表情, 彷彿是在訴說別人故事的當事人, 聽著他們如此黑暗、破壞的創傷故事時, 我的內心就像是陪當事人一同回到小時候的樣子, 感受著不安、恐懼、緊張, 並且無助的不知所措, 最後可能只好依靠謊言欺騙自己繼續長大成人 從創傷到希望 - 但我希望我能協助當事人, 看見我們有能力可以選擇不讓自己只靜止在過去的黑暗時刻, 而是我們也擁有看見現在與未來希望的權力。 過去無法改變, 但或許我們可以一起看見過去如何影響著現在, 我們是否準備要將書寫自己生命的權力拿回來, 讓現在轉變去書寫出擁有希望的未來 …
預約諮商
App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