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無所不在的童年「情感忽視」(中)
文 / 曾威豪 諮商心理師
我們常說,了解就是療癒的開始,面對童年情感忽視帶來的影響並不好受
然而從認識它、理解它是怎麼發展而來的
或許會幫助我們卸下身上的重擔,不用一直扛著身上發展出的盔甲辛苦活著
相信就是改變的第一步
接下來,讓我們來認識可能的成因與何以會如此
來找出適合的解決方法吧!
情感忽視的成因有哪些?
-
…

傾聽心靈的旋律 讓對話成為幸福的樂章
文 / 諶冠年 諮商心理師
人際溝通的藝術:傾聽不只是點頭與微笑
-
你是否也曾這樣,當朋友傾訴時…

小時了了,是祝福還是詛咒?
文 / 彭韡 諮商心理師
成績好=人生順遂?
-
如果你是那種從小被稱讚聰明、成績優異,總是考進前段學校的大人
現在卻在職場上,感到困惑、焦慮、甚至挫折…

時常覺得悶悶不樂,我得到憂鬱症了嗎?
文 / 王紹洹 實習心理師
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懷疑,感到心情低落是正常的
但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
當你覺得心情憂鬱,通常是因為遭遇到特定的事件引起
例如:考試表現不如預期,或與家人朋友發生爭執
而感到心情不太好、有些煩悶
這種心情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兩週
平時也能維持正常的作息,也可透過自我調整來改善
比如說吃一頓好吃的大餐,或是出門走走
或許就會覺得心情好多了
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
-
然而,憂鬱症不一定能找到明確原因
常見的情況是覺得情緒低落、暴躁或是容易生氣
並且這些情緒通常持續超過兩週
也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注意力
例如:當我們正在辦公室上班或正在教室上課
但是卻覺得很難集中精神
-
憂鬱症也可能使人難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
因此吃不下、食慾減退
或是明明睡了整天卻仍然昏昏欲睡
也不想做其他的事情
甚至可能出現想傷害自己的念頭
內心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
這樣的狀態難以透過簡單的方式來改善
而需要專業的幫忙
打破迷思,正視憂鬱症
-
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罹患憂鬱症
與能力無關,也不是軟弱的表現
憂鬱症是一種常見、可治療的疾病
不只是心理疾病,也可能是我們的生理、大腦生病了
因此需要醫師專業診斷
透過穩定服藥加上心理治療、心理諮商的協助
有機會改善憂鬱症狀的干擾
恢復原有的生活,降低復發風險!
建立自我覺察機制
-
我們平時可以透過「心情溫度計」等工具關注自己的情緒
保持對自我身心狀態的良好覺察喔!
如果你感到困擾超出掌控
請勇敢、耐心的尋求專業協助、尋找合適的方法
照顧身心健康是一種責任,更是一種溫柔對待自己的方式
你並不孤單,讓我們一起與情緒共存
…

無所不在的童年「情感忽視」(上)
文 / 曾威豪 諮商心理師
無所不在的「情感忽視」
讓我們一起來撫平,深埋在童年時期的隱形傷口
-
你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?
…

失望,也許是盡頭的轉折處
文 / 游千慧 諮商心理師
「我不想要再努力了!」一句看似生氣的語言
其實背後藏著許多失望的經驗與感覺,不論是對自己或朋友的失望
有時候這種感覺會影響一整天或是很長的日子
也可能不斷延續地在腦中影響生活瑣事或判斷力
然而 失望與我們內心的期待其實有著高度的相關性
也是生活中發生改變的契機與階段
雖然在感受上不太舒服,但我想我們能從中找到一些可以面對的方向:
一、觀察內心的感受,允許情緒
-
也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「發生這些事,我的感受是什麼?」
需要 先將「怎麼面對」暫時放在旁邊,我們可以先允許自己有感覺
比方說:可以難過、可以生氣、可以想哭的時候就釋放情緒
二、期待落空時,分辨情緒與內在渴望
-
產生負面的情緒意味著對事情有相當程度的在乎
也表示內心有個期待或是渴望被發生的方向
然而這些都是真實的感覺,因此不需要迴避這些感受
反而可以問問自己
「希望事情是往哪個方向?為什麼?」
三、調整期待與評估目標,找到平衡點
-
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期待與現實中的需求是否有落差
假設對方的需求是達到把事情做完即可,自己的需求是把事情做好
因此我們需要想到方向是:
「該怎麼把事情做好又達到心中可以接受的範圍?」
失望的感覺,是生活中不停會反覆出現的經驗
-
因為 失望的感覺,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重新看見不同的角度 與切入點
而當我們有辦法在絕望的盡頭中找到另一個可行的出口
也代表著你已經開始想要替自己努力跨出一步了
…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