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年輕?或許,我們更渴望的是活得真誠 —— 從〈Forever Young〉談「青春、死亡與意義」

文 / 諶冠年 諮商心理師

關於這首歌,也關於那個時代
1984 年,德國新浪潮樂團Alphaville發行了首張專輯《Forever Young》。其中的同名主打歌
雖未能在當時大放異彩,卻在時間的洪流中,靜靜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聽見,深藏在心底
它不只是流行樂,更像是一首寫給青春與有限人生的詩
Alphaville 成立於冷戰陰影尚未散去的西德,成員包括主唱 Marian Gold、鍵盤手Bernhard Lloyd和吉他手Frank Mertens
在David Bowie、Kraftwerk的影響下,他們的音樂結合了合成器的冷靜與抒情的深度
展現出一種既華麗又蒼涼的未來感——彷彿早已預知,某些美好總會來不及長大
〈Forever Young〉之所以雋永,不僅因旋律優美,而是因為
它勇敢地凝視生命中最深的課題:
我們終將老去,那麼,此刻的我們該如何活著?

「我們英年早逝,或永遠年輕」

Let us die young or let us live forever
We don’t have the power, but we never say never
這不是浪漫口號,而是靈魂對短暫人生的吶喊
我們都知道,青春不會長存,命運從不由我們掌握;
但即便如此,我們的內心依然渴求活出一場值得被記得的冒險
這段歌詞像是一面鏡子,映出每個人在面對未知時的兩難與渴望
不是要對抗終點,而是要在抵達之前,留下真正屬於自己的足跡
就像在諮商室裡,我們常陪伴來訪者問自己:
「這樣的我,是我想要成為的嗎?」
那是一種靜靜的覺醒,是一種不再逃避生命真實樣貌的勇氣

「青春如陽光下的鑽石,而鑽石是永恆的」

Youth’s like diamonds in the sun And diamonds are forever.
這句歌詞,如詩,如嘆。是全曲中最璀璨、也最易碎的句子
青春的閃耀,不在於它永遠存在,而在於它註定會失去
正因短暫,它才深刻;正因無法重來,它才值得傾盡所有
存在主義哲學提醒我們:意義不在於時間長短,而在於我們是否曾經全心投入
那些你曾為之心跳過的戀情,那些你曾經放手一搏的夢想,那些你為了守護尊嚴而默默流淚的夜晚
這些瞬間,如陽光中的鑽石,鑲嵌進你的靈魂深處
成為你曾來到這世上的存在證明

「若沒有理由地變老,實在太難熬」

It’s so hard to get old without a cause
I don’t want to perish like a fading horse
這兩句,不華麗、不造作,卻令人心痛
不是所有人都害怕老去,更多人是害怕在老去的過程中
失去方向、失去意義,最終像一匹漸漸褪色的老馬,被靜靜地遺忘
在陪伴來談者的旅途中,我常聽見這樣的聲音:
「我走了這麼久,但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往哪裡去」
那是一種沉重的孤獨,同時也是開始尋回自己的入口
只要你願意停下腳步,凝視那片內在的空白
你以為失去的方向,或許正藏在你不敢觸碰的陰影裡

心理師的耳朵筆記

〈Forever Young〉不是一首讓你停留在過去的歌
而是一首邀請你回到此時‧此刻的歌
它從未真正鼓吹永恆青春,而是提醒我們——
若要活得值得,就要活得更加誠實

願你不是永遠年輕,
但在時間的推移裡,始終願意誠實面對自己;
願你擁有在黑暗時仍不熄滅的火炬,
並記得:我們不需要永生,只需要一段曾經被自己認可的人生
如果你最近也在問:「我還像我自己嗎?」
或許,這首歌能陪你靜靜坐一會,
而我們也在這裡,陪你找回那道沒熄滅的光

📝 諮商與輔導預約表單:https://reurl.cc/97ED7x
歡迎來島語,聊聊你的島嶼
期待能為你提供專業有品質的諮商服務
預約諮商
App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