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不了門的孩子
文 / 顏珮君 諮商心理師
越來越多孩子選擇待在家,拒絕上學和社交
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學習壓力、情緒困擾或大人的期待過高
如何理解並幫助孩子走出這段低潮期,重拾自信與勇氣?
一起來看看怎麼陪伴孩子度過這個難關
窩在家的孩子,發生了甚麼事?
–
繁忙的社會中,越來越多的孩子只願意待在家
拒絕上學、社交、甚至不願出自己的房門
–
–
大人們千方百計希望拉孩子一把
但常常陷入拔河、衝突不斷
更多時候,擔心孩子未來一蹶不振
待在房裡的孩子,到底在想什麼?
他真的什麼都不在乎嗎?
–
孩子窩在家並不好受,
知道自己該出去,但就是出不去
知道大人很生氣,但就是沒辦法讓大人滿意
–
手機、電腦可能是當下最快轉移注意力的方式
看著3C就不用一直煩惱這些令人焦慮的事
那道打不開的鎖,鎖在心頭
–
窩在家以前 孩子又經歷了什麼?
可能是學習的挫折、人際的困難、不被老師肯定、在學校找不到歸屬感…
也可能是父母的不理解、過高的期待、未獲得充分的尊重與信任…
複雜又長期堆積在孩子身上的壓力沒有人發現
孩子就這樣孤獨的承擔著 直到出不了門的那天
允許孩子沉澱
–
出不了門以後,孩子看見自己跟別人不同、達不到以前的表現
很容易就陷入焦慮、憂鬱的感受,更增加出門的困難
–
此時諮商可以陪伴孩子沉澱心情
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狀態,學會和混亂的感覺相處
等待身心慢慢恢復穩定
陪伴孩子前進
–
也許孩子無法再回到過去了
但大人還是可以和學校合作、找到適合孩子的支持與資源
讓孩子有機會持續保持學習
–
可以是練習一項技能、培養一種興趣
讓孩子在過程中慢慢找回走出房門的信心
相信孩子的成長時區
–
窩在家的孩子,成長看似停滯、繞圈
但其實他們的內心不斷再找出路,
就像在外,不斷找方法的大人一樣
–
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相信,他們有自己的成長時區
–
可以不著急的緩步調整,一點一點向未來移動
「⋯就算繞一大圈,回來的時候,那裡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個地方了。⋯」
《空橋上的少年-蔡伯鑫)相信每一個躊躇不前的時刻,都是有價值的
《空橋上的少年-蔡伯鑫)相信每一個躊躇不前的時刻,都是有價值的